城外之城(下)
2017-04-24
返回
城外之城(下)
2017-04-24
香港,從開埠初期的維多利亞城,經過170多年的移山填海至今天,華商每每在土地開發,以至新區發展時,都一直扮演着功不可沒的角色。
1841年5月,英軍佔領香港島時,到處荒蕪一片,根據《香港憲報》公布的人口統計,香港島當時的總人口只有7450人。由於經濟資源有限,港府很快便在澳門進行了香港開埠以後的第一次土地拍賣,一共賣出了404幅土地,以資助政府的運作。
同時,為了保證歐洲商人有足夠的土地進行貿易,政府在拍賣土地時,亦刻意在上市場(即中環歌賦街,荷里活道一帶)及下市場(即上環文咸海旁)地段劃出華人活動區域,實行華洋分治。但隨着中環的商貿迅速發展,華人人口急劇增長,政府於1844年再將華人從上市場遷往上環太平山區,從此,上環便成為了華人的聚居地,環境亦變得擠迫。
1851年12月28日,在上環下市場發生的一場大火,就間接推動了香港的第一次填海,並令到維多利亞城向西伸延。
之後,由於國內山現太平天國,以及洪兵之亂,不少人離鄉別井,南下香港逃難,為應付突然的人口,政府開始發展西營盤。李陞亦在此時跟隨哥哥李良來到香港創業,並於1857年在西環大量買地,除了建碼頭、設倉庫、開銀號外,還通過轉賣土地和房產賺取巨額利潤。李良去世後,李陞成為族中領袖,更大規模進軍房地產市場,參與政府的填海計劃,建成了李陞街和高陞街等。李陞是第一個在香港發展房地產的華商。1889年,英資地產公司置地成立時,李陞更成為了該公司的股東兼董事,可見其在香港地產界地位之高。
到了二十世紀,中上環一帶發展接近飽和,華商利希慎看準港島東區的發展潛力,於是在1923年,以380萬港元向渣甸買入銅鑼灣東角山的一大幅土地,並於二戰後積極開闢街道和發展。從利園山一帶的街道名稱,均與利氏家族或其家鄉四邑有關,以此可以看到,利氏家族對銅鑼灣發展的影響。
從發展上環的李陞,以至後來發展銅鑼灣的利希慎,華商一直是香港從維多利亞城進一步向外拓展的一個主要力量。藉着土地發展,除了華商能夠從中取得經濟利益,政府亦都可以增加從土地得來的庫房收入,創造了雙贏局面。
1841年5月,英軍佔領香港島時,到處荒蕪一片,根據《香港憲報》公布的人口統計,香港島當時的總人口只有7450人。由於經濟資源有限,港府很快便在澳門進行了香港開埠以後的第一次土地拍賣,一共賣出了404幅土地,以資助政府的運作。
同時,為了保證歐洲商人有足夠的土地進行貿易,政府在拍賣土地時,亦刻意在上市場(即中環歌賦街,荷里活道一帶)及下市場(即上環文咸海旁)地段劃出華人活動區域,實行華洋分治。但隨着中環的商貿迅速發展,華人人口急劇增長,政府於1844年再將華人從上市場遷往上環太平山區,從此,上環便成為了華人的聚居地,環境亦變得擠迫。
1851年12月28日,在上環下市場發生的一場大火,就間接推動了香港的第一次填海,並令到維多利亞城向西伸延。
之後,由於國內山現太平天國,以及洪兵之亂,不少人離鄉別井,南下香港逃難,為應付突然的人口,政府開始發展西營盤。李陞亦在此時跟隨哥哥李良來到香港創業,並於1857年在西環大量買地,除了建碼頭、設倉庫、開銀號外,還通過轉賣土地和房產賺取巨額利潤。李良去世後,李陞成為族中領袖,更大規模進軍房地產市場,參與政府的填海計劃,建成了李陞街和高陞街等。李陞是第一個在香港發展房地產的華商。1889年,英資地產公司置地成立時,李陞更成為了該公司的股東兼董事,可見其在香港地產界地位之高。
到了二十世紀,中上環一帶發展接近飽和,華商利希慎看準港島東區的發展潛力,於是在1923年,以380萬港元向渣甸買入銅鑼灣東角山的一大幅土地,並於二戰後積極開闢街道和發展。從利園山一帶的街道名稱,均與利氏家族或其家鄉四邑有關,以此可以看到,利氏家族對銅鑼灣發展的影響。
從發展上環的李陞,以至後來發展銅鑼灣的利希慎,華商一直是香港從維多利亞城進一步向外拓展的一個主要力量。藉着土地發展,除了華商能夠從中取得經濟利益,政府亦都可以增加從土地得來的庫房收入,創造了雙贏局面。